坚持事企分开 紧盯关键环节 天水市全面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任务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3-10 】 【选择字号:

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生产经营事业单位的改革精神,天水市紧紧围绕改革目标任务,准确把握政策规定,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强化督导,一户一策、稳妥有序推进改革,顺利完成了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统筹谋划。20188月制定《天水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改革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实施、总结完善3个阶段,细化为摸底调研、审议评估、制定方案、组织实施、评估验收等10个步骤,纳入党政机构改革同部署、同推进,及早动手、系统谋划。二是加强分工协作。坚持事改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事改办负责综合协调,涉改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社、国资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稳步推进改革任务落实。三是加强督导检查。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纳入机构编制重点督办事项,对重点难点问题跟踪督办,通过实地指导、会议调度、现场督办等方式,先后开展督导检查3次,召开调度推进会议5次,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困难问题,指导和督促抓好改革任务落实。

二、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改革方式。一是加强摸底调研。组织专门力量,先后开展3次调研,详细了解机构性质、经营状况、业务资质、资产状况、经费收支、人员编制等情况,精细分类定性,充分考虑特殊情况和具体问题,逐个征求涉改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意见,统一思想认识,在改革时间、路径上与涉改单位达成一致。二是明确改革方向。组织开展改革政策文件和新精神新要求学习,结合调研摸底情况,分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重点,采取一户一策、集中攻关的方法,逐个明确涉改单位改革的方法步骤,为改革有序推进奠定了基础。三是分类梯次推进。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对7个改革难度较小的单位,2019年前完成了改革任务对改革难度相对较大的58个单位,采取分类研判、集中推进的方式,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式、时间节点和实施步骤。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将3个未纳入改革范围的单位,一并进行改革。

三、规范工作程序,集中统一推进。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将20203月未完成改革的61个单位作为必须要啃的硬骨头,按照程序要求集中推进改革,按期完成了改革任务。一是依规开展清产核资。督促指导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涉改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和资产评估,对涉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公示无异议后,由财政、国资部门核准备案。二是科学制定改革方案。紧紧扭住制定改革方案这个牛鼻子,分类制定了改革方案模板,逐一细化机构撤并、资产清查、人员安置、社保衔接等意见。改革方案初稿经过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后,在涉改单位和主管部门进行公示,报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社、国资等部门对人员信息、资产处置、社保缴纳、人员档案等信息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反馈书,主管部门根据意见书对方案进行修改,有效提高了改革方案的准确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三是从严审核改革方案。修改后的方案经主管部门党组(党委)会议研究通过后,连同审核反馈意见一起,报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后,提请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政府常务会审核、党委常委会会议审定,以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改革方案。

四、靠实工作责任,全面组织实施。一是稳妥有序分流安置人员。对转企改制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涉改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程序办理了提前离岗手续。对转到企业的人员,与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离退休人员,根据政策精神做好衔接管理。对分流安置的人员,在编在岗人员全部分流到本系统同种供给形式的事业单位,本系统没有同种供给形式事业单位的,由系统内其他事业单位代管,实行老人老办法,其身份、待遇不变。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开展以来,全市未发生因改革人员安置引起的上访问题。二是严明纪律抓好资产处置。协调财政、国资部门以清产核资日期为节点,对改革期间净资产变动情况进行了审计,对全部资产进行了清查登记,按照方案确定的资产处置方式,完成了资产划拨、手续办理等工作。制定出台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切实加强财务资产监管工作。三是分类施策转接社会保险。在交清所有保险金的基础上,对机构撤销和剥离职能转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人员,对社保关系进行调整转接;对转企改制和并入国有企业的人员,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效保障了涉改人员社会保险的连续性。四是同步谋划抓好党建工作。对转企改制单位,在改革方案法人治理结构中明确了党组织的设置,并写入改制企业章程,明确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对机构撤销的单位,及时做好党组织撤销、党员组织关系结转工作,有效发挥了党组织在改革中的政治、思想、组织保证作用。

通过改革,经营类事业单位存在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以及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市场竞争力相应增强,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指导作用得到了更好发挥。